“半亩田园”成长记
时针刚刚走过8时,晨光中还带着丝丝冷冽,沉睡一夜的茜坑老村正从静谧中缓缓醒来,而老村中央,一座半亩见方的小花园农场已是一片热闹欢腾。
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园丁”穿梭在菜地与花圃之间,有的翻土、有的摘菜、有的修剪枯枝败叶……
70岁的客家大姐叶爱新边巡视着菜地边嘀咕着,“哎,这片地又长虫子了!”“小白菜长得挺好,该拔了。”社工蒙单妮则手脚利落地在公共活动区摆上简易桌椅、卡磁炉,为园丁们准备着早餐……
打理好自己的菜地,代丹来到椅子上坐下,眼前的一切:红花绿叶、蔬菜果木、清晨的暖阳、泥土的芬芳,还有大家伙儿亲切微笑的脸庞……都让她无比地惬意与放松。
这一片洋溢着温馨与欢乐的小空间,就是位于龙华区福城街道茜坑社区茜坑老村的共建花园——半亩田园“亲邻之家”。
2019年,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推出“共建花园计划”,鼓励社区利用边角空地,调动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打造共建花园。
2023年8月,茜坑社区共建花园“半亩田园”启动设计,10月底建成。当年底,深圳全市共建花园开展评选,“半亩田园”以唯一满分的成绩获全市第一,斩获“活力无限”花园奖、“耕耘收获”园丁奖、“创意无限”设计师奖等多个奖项。
一个不过450平方米的迷你花园,如何能够后来居上,拿下全市唯一满分?“半亩田园”亲邻之家的逆袭,又能给当下的共建花园建设及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一片不过450平方米的空间,巧妙地融合了菜地与花圃,并以碎石铺地,精巧地区分出种植体验区、自然科普区、亲邻打卡点、公共活动区、堆肥区、工具区、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行走其间,长势喜人的各种蔬菜、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与张弛有度的空间设计相得益彰。
惊讶之后,却是疑惑:这里,既不是常见的整齐划一的都市农场,又不是大众熟悉的单纯的共建花园。这里,农场与花园兼而有之却又非两者简单结合。它让人感到熟悉而又与众不同。
事实上,今日“半亩田园”的前身,就是一片更加迷你的农场。早前,出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推进新老居民融合的考虑,茜坑社区党委将茜坑老村一片120平方米左右的荒地改造成为农场,命名为“半亩田园”,招募社区新老居民一起认领种菜,受到欢迎。
彼时,与“半亩田园”类似的各种社区农场,在深圳比比皆是。占地仅仅120平方米的“半亩田园”,并不起眼。
新的契机在2023年出现。当年,深圳城管部门推动的“共建花园计划”持续推进,茜坑社区共建花园建设随之提上日程。而同一时间,龙华区也在全区大力推进社区“亲邻之家”建设。
所谓“亲邻之家”就是群众“家门口”的邻里服务点。龙华区委组织部以“党群连心、邻里和谐、守望相助”为理念,号召基层社区充分挖掘物业用房、居委会用房等资源,合理规划选址,灵活建设“亲邻之家”,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基层党群服务微阵地。
当“共建花园”遇见“亲邻之家”,已经运作成熟、备受欢迎的“半亩田园”便走到了聚光灯下。在福城街道组织部门的牵头下,茜坑社区党委积极协调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贡献土地,原本微不足道的“半亩田园”扩大到了450平方米。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远近闻名的“半亩田园”亲邻之家,差一点就成了另一副模样——一个扩大版的社区农场。
2023年8月,“半亩田园”新增的地块已经平整好土地,设计图第一稿也已经就绪。开工前夕,福城街道组织部门、城管科、茜坑社区及设计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现场。大家的手上是半亩田园扩大后的设计效果图,图纸上是整齐划一的方形菜地。
站在现场,脚踏着松软的泥土,再对比着设计图,众人感觉不太对劲:“这就是把之前的菜地给扩大了”“种菜挺好,但只有种菜,有点单一”“中规中矩,和外面其他的农场没啥区别”。
“亲邻之家就是要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愿意来,让男女老少都能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乐趣。”这是她对“亲邻之家”建设最基本的理念,而单纯的种菜显然与这一理念有点距离。
既然要改,那就临时补课。基于此,街道工作人员迅速找来一批深圳共建花园的成熟样本图片,供大家观摩研究。
图片中的各种共建花园场景,红花绿叶俯仰生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方圆搭配各有情趣,其共同的特点是,颜值高、设计感强、空间留白多。
“第一要美,不能整齐划一,得有设计感”“要有多样性,不只是种菜,还可以种花种草种果树呀”“要留出地方来开展活动,让居民都能参与进来”“花园有观赏性,农场有参与感,还能持续输出获得感,两个都要有”……
你一言我一语,“半亩田园”二次设计的基本框架逐渐清晰了,那就是:有颜,主打的就是美、好看;多样,主打一个种植内容丰富、空间功能多样;开放与共享,要能够吸引与容纳不同年龄段居民参与到空间中来。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便是“半亩田园”二次设计围绕“有颜、多样、开放、共享”的框架要求做细节丰富、完善的时间。福城街道组织部门会同街道城管科、茜坑社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设计企业的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微信群里思考碰撞。每确定一个点子便由设计师将其转化为设计的细节。
花园要有“颜值”元素就不能单一,既要有植物的多样性,更要有设计的多变感。这一点大家很快达成一致:菜地依然是“半亩田园”的主体,但必须融入花草树木;菜地依然采取规整的方形,而花圃的板块则要形状各异,花瓣形、水滴样、圆弧状不一而足。
其实,平心而论,“半亩田园”建成后的颜值的确极大的提升,但在一众共建花园中仍然不算突出。这是因为,在二次设计时,福城街道组织部门提出了花园建设的选择标准:“花费不大、档次不低”,理由很简单,“花园不仅要好看还应该要考虑后期的养护,有些价格昂贵的花卉植物种下去时确实漂亮,但是后期不好养护,甚至不一定能活”。
因此,“半亩田园”的花卉植物基本选择本地常见品种,如艾草、枇杷、百香果、木瓜、柠檬等,总数达60多种。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反倒为“半亩田园”平添了一份其他共建花园少有的朴实和亲切。而品类繁多的植物让“半亩田园”不期然间成了一个“小观园”,具备了科普教育的功能。这一点也是茜坑社区党委书记罗月娥在设计碰撞时提出的。
她至今记得两件小趣事:一个小朋友问她,花生是不是树上摘下来的;而另一个年轻小伙则指着木瓜树跟她感叹,“那个芒果好大!”。这两件小事促使她想到,“必须把菜地变成综合性的科普基地,让大人小孩都能认识这些身边的植物。”
作为“亲邻之家”,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居民议事活动是例牌。于是,与常见的共建花园和社区农场主要预留行走和休憩空间不同,“半亩田园”刻意在不一样的区域预留了更多空间,特别是入口处预留了足够十多人围坐的矩形空间。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达到“男女老少咸宜”,社工们还向社区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征求意见,花园栅栏上的“二十四节气”宣传栏的点子便是来自于一名路过的外地大姐。
经过反复碰撞、修改,“半亩田园”的设计终于定了下来。福城街道组织部又专门征求了街道主要领导、区委组织部、区党群服务中心、城管部门的意见,直到大家一致认可了,方才决定开工。
“我们是用创作的心态在做这件事,这就是我们和设计企业共同创作的作品。”回顾这段激情燃烧的时光,罗立群情绪依然激动、语气依然较真,“它从我们的手中出去,就要代表我们的水准。”
的确,设计的用心用力,令建成后的“半亩田园”独树一帜。当年底,深圳开展共建花园评选,建成不久的“半亩田园”一亮相便惊艳四方。
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怎么样开展有效而持续的运营,从而持续释放它的样本价值,无疑又是一个挑战。这也正是“半亩田园”下半场探索的主题。
客观地说,“半亩田园”尽管融合了花园、农场与亲邻之家的特质,但其主体依然是农场,菜地占了整体空间的近2/3。
因此,“半亩田园”扩建后面向社区新老居民招募了26户家庭,认养菜地,并承担起整个花园的养护工作。
单从种菜的角度审视,“半亩田园”貌似又与常见的社区农场并无二致。但是,“半亩田园”的运营团队却玩出了新思路,其交出的答卷,也同样具有示范价值。
刘菲是茜坑社区党委组织委员,负责社区党建工作。她坦言,“半亩田园”建成后,直接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怎样把菜种好?其二,怎样把26户认养家庭这支“园丁”队伍凝聚好?
在“半亩田园”有一张“爱心种植人员架构图”,被其他社区竞相效仿。架构图的重点是明确了园长、副园长的身份。其中,园长由茜坑社区社工主任张丽芳担任,副园长由社工蒙单妮和客家大姐叶爱新担任。他们是刘菲眼中维系园丁团队的“灵魂人物”。
“26户家庭是一支不小的队伍,必须得有专人来做统筹工作。同时,种菜本身既是技术活又是个很复杂的日常精细活儿,单靠园丁们周末来做肯定不行,所以,也必须要有人可提供指导并在日常帮忙维护。”刘菲说。
按照这个思路,张丽芳和蒙单妮组成了团队运营的AB角。照蒙单妮的说法,“丽芳擅长和人打交道,主要做园丁的联络沟通工作,而我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两个人既分工明确又互相补位。”
叶爱新则是团队的“技术管家”。“新姐就是茜坑老村人,一辈子都在和土地、种菜打交道,生就的一副热心肠,也是社区里热心的志愿者。”除了指导园丁们如何种菜,她还负担起了菜地每天的浇水、捉虫、翻土等活儿,也随时帮那些临时缺席周末种植的园丁“补位”。
而说到团队运营,蒙单妮特别强调“关注到每一个人”。比如,每周末的集体种植,谁临时来不了,园长都会问一下,再把大家帮他种菜的场景拍照发送;园丁们何时放假,在哪儿过年过节,园长也都随时问候一下,就是要让每个园丁感受到“他和大家是一个队伍的”。
三名“灵魂人物”的努力,让每个园丁都能与整个团队产生链接。在横向上,刘菲又提出了“园丁早餐会”的点子,让园丁之间建立链接,让队伍变得更有凝聚力。
周末清晨,园丁们一部分在花圃菜地里劳作,另一部分则热闹地准备着早餐。食材一部分取自菜地,一部分是园丁们自备自制的家乡特色吃食。劳作完毕,早餐就位,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着菜地种植、花园养护的很多问题、趣事以及时下流行的话题,亲密如一家人。
这也是园丁代丹最念念不忘的场景。她是队伍里最年轻的一名园丁,从一年多前加入“半亩田园”起,就再也没离开过。“种菜养花的确让人觉得放松,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团队,在这里,任何一个人都被关注到,就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拉着你向前走,哪一次你掉队了都会觉得愧疚。”
“半亩田园”扩建完成之际,罗月娥便相信,这个独特的花园场景优美、功能丰富,自带“流量”。
事实的确如此。“半亩田园”扩建后,立即成为茜坑社区最受欢迎的服务阵地:亲邻议事会在这里开起来,美食制作、田园音乐会、元宵游园会、便民理发等亲邻交流服务活动在这里不间断地办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园丁队伍的有效凝聚,让“半亩田园”的颜值与功能得到了良好的维护,“流量”体质也因此得以延续。
目前,已有4所学校、2所幼儿园与茜坑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将“半亩田园”作为校园的社会实践基地。
不久前,龙华区行知学校组织近30名初中学生走进茜坑老村,展开一场融合历史背景和文化与自然科普的探索之旅。在这里,学生们沿着精心设计的“茜”游参观路线,从神秘的榕树洞出发,依次探访露营广场、柿子园、客家文化园等特色景点。尤其是在“半亩田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了解不同植物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并为各类植物绘制特性解说标牌。
行知学校老师黄丽娜坦言,学校新开设了天空农场与种植类课程,组建了学生的生物社团,也时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课程,而“半亩田园”不论是场景的美感还是丰富多样的蔬菜、植物品类,在同类型的社区农场中都不多见,因而对学校的种植课程和天空农场是极好的补充,学校很乐意将“半亩田园”作为长期共建的种植课程实践基地。
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毕业后,黄彬凌便来到深圳,全力探索调动居民全周期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营造之路。他所带领的设计企业“草图营造”已经参与设计、建设了深圳市100多个共建花园和农场,“半亩田园”便是其最新成果。
他认为,“半亩田园”的成功,本质上是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打破部门界限,通过多部门、多力量联动,将共建花园的颜值、社区农场的居民参与、可持续运营以及亲邻之家的党群服务、邻里互助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从而打造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样本。
玩具业是美国遭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对中国生产的玩具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曾经物美价廉的玩具将变成“奢侈品”。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资料图)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当地时间16日宣布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他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行为“违法”,给美国经济导致非常严重混乱和破坏。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州。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处女膜未破裂影不影响罪的认定?#媒体精选计划
山西订婚案男方母亲回应录音证据:儿子将理解为“强抱”。#媒体精选计划
每经记者:赵李南 每经编辑:文多4月17日,一年一度的福耀玻璃(SH600660,股价54.88元,市值1365.43亿元)年度股东大会在福清市召开。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参加了会议,并回答了股东的问题。
美债遭遇20 年最惨抛售,人民币却走向全球第三,特朗普害怕的事发生。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一场金融格局的大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起来。然而,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春天的温暖并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
在这一艰难时刻,李显龙终于出面表态,为新加坡定下了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从奥巴马时期开始,美国两党就形成了对中国强硬的共识,认定中国是美国的严峻挑战。